聚焦 | 冲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成都高新区探寻营商环境“更优解”中国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城市正积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目前聚集了18万户市场主体,其营商环境水平的高低将很大程度地影响整个城市的口碑。 2019年初,成都明确今年为“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成都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与经济体量相当的营商环境,在世界银行年度营商环境报告中“跻身前四十”。为此,成都高新区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更有责任率先建立起与其战略地位相匹配的营商环境,以更具竞争力的姿态走向国际市场。 30余年间快速崛起 聚集18万户市场主体 新生 1988年,成都高新区从成都南边的一片农田上启航,怀揣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梦想,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长大”到613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600万元提升至2018年的1877.7亿元,增长1万多倍;同时,区内聚集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包括数量众多的高新企业,128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投资成都,首选高新”成为共识。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依旧出色: 地区生产总值达882.2亿元、增长9%。其中,对外贸易持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1903.9亿元、增长22%,约占四川全省的62.8%,主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何来如此表现? 主要得益于高标准的企业服务、高质量供给产业要素、高品质的城市环境、高效能的政府治理,使得全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正全力冲刺全年2000亿元的目标。企业强,城市才能强。成都高新区深知,要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一定要聚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因此,必须“跳起摸高”,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探索出一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新路。 眼下,一场全面而系统的升级改造已然开启。根据近日公布的《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9~2020年)》(后称《行动方案》),成都高新区对标世界银行标准和国家发改委营商报告,全面补短板、强弱项,力争今年内企业、项目、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到明年年底,智慧服务型数字政府总体建成,营商环境指标在全国高新区成为“标杆”。 拓展“首证通”应用范围 激发更多市场活力 创新 经过31年的淬炼,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一套“工作价值观”——服务至上、追求卓越、专业化思维、创新担当、行动胜于一切、简单正直、团结协作。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引,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推“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可以说水到渠成。 “首证通”,打通“先照后证”改革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要不断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推行“首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打通“先照后证”改革的“最后一公里”,系统性地解决“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等新问题。最能影响市场主体开办经营的行政许可或备案,即是“首证”,“首证通”就是后续其他行政审批即“后证”据此跟进,不需要提交重复性申请材料,只做合规性审查。 每个行业都可以确定“首证”。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改革的成效已经显现。目前,基于“首证通”模式,已在餐饮、道路货物运输、网络预约出租车、医疗美容等多个行业开展了有力探索,共惠及各类市场主体5000余家。 “改”得更深入、效果更突出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在研究将信用数据运用在告知承诺环节,推动“首证通”改革与“诚信通”试验深度融合。根据《行动方案》,成都高新区今年内将在多个行业应用“首证通”,围绕“最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 接下来,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加强“首证通”改革内涵调研,进一步明确“首证”的定义和确定原则,同时,积极拓展改革成果应用的领域和广度,不仅要惠及更多行业领域,还要力争尽快在全市范围复制推广。 下硬功夫打造软环境 避免“蜻蜓点水” 革新 服务做得好不好,“时间”是一面镜子。当下,高新区已经达到3天之内开办企业的水平——从国家层面来讲,今年企业注册开办时间要从去年要求的8.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从成都市级层面来看,今年的目标是3至5个工作日。换句话说,高新区已完成“基础任务”。 改革行至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对成都高新区而言,紧迫感不仅源自更高的战略目标,更来自与先进对标后的“自我剖析和革新”。成都高新区分析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的经验,如何实现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户,压缩时间的关键在于线上系统。 除注册登记外,开办企业还需完成申领税务发票、刻制公章两个环节,要完成三个环节将浪费大量时间。如何弥合这一差距?《行动方案》直指“流程再造”—— ▶ 将三个环节压缩至一个环节,实现税务发票、公章与营业执照“一并发放”,确保企业开放“8小时办好”。 ▶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这一难啃的“硬骨头”,高新区提出“80个工作日办结”的目标,在市级要求下再次自我加压,往前迈进了10天。 科技赋能整合资源 让服务更有“智慧” 谋新 18万户市场主体,既显示出高新区的吸引力,也对其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小政府”提供“大服务”,精准和高效十分重要。关键是怎么做?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化“互联网+”,构建智慧型、数字化政府,成为地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选择。 有“智慧”的,不止于此 今年7月,由成都高新区税务局与阿里巴巴合作研发的移动服务新平台——“税企掌上通”正式启用,通过税务AI机器人、智能群组和在线直播等科技手段,大幅提升税务征纳服务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除进一步强化智能办税外,还囊括深化“智慧海关”建设、建立不动产“网上(掌上)登记中心”等举措,同时,更释放出强烈的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信号。放大来看,通过科技赋能,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成都高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发起“数据大会战” 早在今年6月,成都高新区就发起了“数据大会战”,将改革重心对准政务数据这个“富矿”,希望到11月底,实现各部门数据全面接入高新智慧治理中心,为更大范围的并联审批做好“数据”基础。在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比部门间有形的数据壁垒更难打破的,是工作人员无形的思维禁锢。深入推广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数字化思维的建立。在新的思维方式下,各个部门能够探索创新型应用,让数据活起来。 优惠政策一窗通办 提升企业“获得感” 出新 眼下,成都高新自贸办正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和方式,积极提升“自贸通”知晓度,让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获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让好的政策惠及更多企业,成为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任务。 提高企业对涉企优惠政策的知晓度和获得感 根据《行动方案》,其将在区级政务大厅设立涉企优惠政策办理事项专窗,及时梳理发布涉企优惠政策清单,建立以事项为基础的政策归类、发布、查询和受理机制,逐步实现涉企优惠政策相关事项“一口受理、一窗通办、一网查询”。成都高新区希望通过“一窗通办”,推动政策办理对象规范化、阳光化,进一步完善要素供给体系。 成都高新区希望,让惠企政策精准“赋能”企业成长。《行动方案》明确,将编制“机会清单”,定期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以具体项目需要引导创新要素聚集到新经济领域和新产业赛道,让优质企业成长发展成为“城市合伙人”。 构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业界共治” 作为成都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一直将产业培育视作“生命线工程”,其实现路径正是通过实施企业四级梯度培育,加快形成梯次递进、成长有序、生态良好的创新型企业群落。因“企”施策,意味着不能再走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老路”,需要更灵活、更深入的方式。 实践中,成都高新区构建了一种由政府、企业界、市场、专家等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业界共治”模式。“业界共治”理事会已为高新区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大量企业声音。目前,按照产业类别,高新区共成立了大数据与网络安全、网络视听与数字文创、5G与人工智能、孵化载体4家业界共治理事会。理事会内,大、中、小企业按1:1:1比例,共纳入了数百名成员。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竞争力 新篇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真正主体。成都高新区以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打造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目标,“一定要聚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如今,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高新区的“王牌”,更是成都冲刺万亿级产业的重要支撑。未来,成都高新区还将下大力气,构建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 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体现在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上,只有把营商环境搞好了,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城市才能更好发展。我们想要引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国际化营商环境就是必不可少的土壤。事实上,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爆款”频出,《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王者荣耀》《十万个冷笑话》等IP背后,各类企业均表现出强劲的成长性,逐渐汇聚成高新区又一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名片。 得益于成都“天府之国”“休闲之都”的魅力,高新区吸引着天下英才,最新公布的《行动方案》也进一步明确,将回归人本需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助推区域竞争力再上新台阶。于成都而言,走到开放前沿,必然需要以更高水平开放吸引全球投资者,而成都高新区,无疑将是走在最前的代表——通过对标国际国内最高标准,以更大的决心、力度和勇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集聚一批高能级企业,加速迈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資訊出處: 成都高新微信公眾號 |